林鄭月娥任內第二份《施政報告》着眼於於土地及房屋問題,既會牽涉填海造地,又調整公私營建屋比例,對目前熾熱樓市又會有何衝擊?
經濟學學者關焯照則認為,大型填海規劃對樓市影響只屬「遠水」:「中、長遠而言,填海令香港增加土地建屋,但十年八載內都沒有樓供應,如何解決問題?」
即使《報告》勢改公私營建屋比例,可能被外界解讀成支持私樓短期價格:「在整體供應沒增加下,即減少私樓供應。」
不過,關焯照認為,改變比率並不是影響樓價的關鍵因素:「外界看宏觀經濟大於(公私營)比率。」相信短期樓市走勢,同樣取決於中美貿易戰發展。
另一方面,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認為,填海造地需時甚長,而且要視乎政府如何釋出這些新土地,方能判斷對整體樓市影響程度。他形容短期內影響本港樓市因素,還是在於中美貿易磨擦。
「不是填完海即將地皮賣光,即使是港鐵,也不會一次過放出所有土地。」施永青解釋道。
至於提高公私營房屋興建比例,又會否進一步推高私樓價格?施永青則指出,由於「公營」單位不限於租住公屋,還包括居屋,首置上車盤等資助房屋。而在目前樓市熾熱下,首次上車已不能由私人市場解決,故調整公私營建屋比例也屬必然之舉。
「純粹公屋比例,未必會增加很多。」
談到樓市策略,施永青則主張應讓樓市有序地調整,認為當年董建華推出「八萬五」初期亦做到類似效果,只不過是因為政府重新救市,令樓市重新升溫。
撰文:忻肇康
立即下載《壹週刊》Apps,隨時隨地睇盡時政專題、深度偵查、娛樂熱話!按此連結: http://bit.ly/next28app
更多 壹週刊 文章